400-860-0591

您的位置:​
返回
eXpert有话说 |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1+X”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赵秀芝
来源: | 作者:newlandedu | 发布时间: 2020-03-18 | 428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项目的意义  




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风向标”,更是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盘”。


智能化背景下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推行和落实“1+X”的改革方案,积极探索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是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更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之保障。尤其是作为全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示范学校,随着第二批“1+x” 试点——传感网应用开发等专业知识架构的形成,对电子信息专业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指明方向。




二、当前现状分析 




01

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调整

“1+X”试行以来,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1+X”证书制的“本本化”倾向较为普遍;二是专业推行“1+X”证书制被“泛化”。当前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毕业必备条件为“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组合;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学生毕业要达到的证书包括学历文凭、学生顶岗工作经历证书、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工信部物联网硬件工程师,而工信部的硬件工程师是标准化的职业岗位,从岗位适应度来说只适应一种类型的职业岗位,这样的培养模式未从岗位群拓展学生就业的宽度,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度。


02

课程开发滞后

“1+X”证书制的推行,“X”有课程支持,但相关课程开发滞后。例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梳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解形成了《电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ZIGBEE无线组网技术》等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设置是合理的,但也肢解了专业知识,学生难以建构专业知识的体系;课程内容是以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但割裂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难以形成物联网应用技术系统架构和实际岗位的对接度。


03

师资建设成“短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依赖师资团队的有序合作开展,当前电子系师资背景均是从院校毕业,虽然随着双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有参与企业锻炼经历,但当前书证融通背景下,证书的含金量、知识体系架构都需要教师紧跟最新技术,以传感网应用开发为例,涉及最新的低功耗窄带NB-IoT和Lora组网技术,要求学生能编程配置NB-IoT模块工作模式 ( Active模式、Idle模式、PSM模式)编程实现节点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这样的新技术共有8个模块,涵盖12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若师资队伍没有模块协作的意识,是无法完成课程与考证知识的融合,也无法适应X培训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中技能大赛的指导能力。


04

“1+X”学分认证的制度化建设薄弱

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培育人才的方向,专业培养需要在拓宽学生终身学习的通道上下心思,“学分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和衔接。专业在培养物联网技术人才时,还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在职者的职业能力,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将学习成果进行积累、转换,以获得学历证书和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扩宽了终身学习的通道。


随着职教20条的落地,院系层面如何把1+X证书试点专业(群)作为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推进“1”和“X”的有效衔接和书证融通,进一步提升学院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实施方法  




01

书证融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课程结构从“单进程”向“多进程”转变、课程内容从“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课程实施从“基于教”向“基于学”转变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整,电子信息专业群的平台课程已经对接证书初级内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将传感器网络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需要的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现代传感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无线组网技术》、《NB-IoT原理与技术》等课程紧密对接证书培训要求,完成证书认证内容中教学模拟量传感数据采集、RS485总线搭建与通信、ZigBee基础开发、NB-IoT模块通信,实现能根据云平台用户手册,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独立使用云平台创建NB-IoT工程进行数据采集。通讯协议应用能根据通讯协议,运用编程知识,独立编程生成控制指令。


02

岗位需求推进分层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实现特色化培养模式,不同岗位实现分类育人,在电子信息专业开设有硬件方向和软件方向,分别对应嵌入式应用与开发岗位和Android应用与开发岗位。硬件方向岗位适合物联网通信方向岗位群,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实现完美对接,而软件方式在前端开发上实现对接,以专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软件和硬件方向专业课程,采取校企联合人才共育的方式培养学生,为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03

硬件完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

围绕电子信息技术专业“1+X”实施目标,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实训基地和电子信息研究院的师资与设备优势。按照转变教学模式,推行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打造“教学、培训、服务”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新校区新建设的传感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开发实训室、物联网通信实训室、传感网应用技术实训室等为改善学生实训条件和扩大对外培训规模提供有效支持。


依托新大陆教育公司、无锡物联网中心和电子信息研究院,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增加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数量,完善“产教结合”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质量。


04

双师打造优化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急需打造一支能精准把握1+X证书制度相关理念,掌握书证有机融合双标准,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师队伍。首先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要合理,除了专业知识基础外也需要对接岗位需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占比,丰富“双师型”教师内涵。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1+X”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产教结合生产实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专业教师的素质优化。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结合。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长、优势,协同合作教学、培训,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师资在相关物联网应用开发课程中分方向深入研究,分别从传感器数据采集、CC2530单片机应用技术、STM32嵌入式系统研究、短距离无线通信(ZigBeeWi-FiBLE)通讯、低功耗窄带(NB-IoTLoRa)通讯中分工协作,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块研究方向,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05

学业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通过调研国家战略发展、温州周边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确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托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毕业生应达到的要求,针对各项要求设置课程体系。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有效课堂等多元方式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建立多方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分别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1+X考证情况、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情况、座谈会、教师对学生评价等多元途径评价学生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建立多样性、多维度的符合课程性质的考核评价模式,借助过程考核和项目化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全面考查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06

特色发展强化书证赛融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紧跟学院“一校两区”办学机遇,以瓯江口新区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为突破口,与瓯江口产业聚集区共建企业创新园区,引入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构建校企联盟,在实训中心建设应对教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工作方面加大投入,在场地、资金、设备、人员配置、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加大保障。在人才培养中确保全体学生受到核心专业知识的指导,在书证融通的基础上,对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道路,通过国家技能竞赛拔高学生学业水平,试图做到书证赛融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高的高度。


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到书证融通,使得1+X试点专业能真正意义上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该研究拟探讨“书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途径,形成“证书内容与核心课程知识融通、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师资团队,提升学生就业的宽度和灵活度。